
溫柔而堅定的敘事力量,《左撇子女孩》以動人母女情牽動觀眾情感。蔡淑臻、黃鐙輝與導演鄒時擎聯手呈現最純粹的人性故事,榮獲金馬獎9項入圍並勇奪國際大獎,成為年度最受矚目的國片焦點。
在這個影像充滿聲光刺激的時代,《左撇子女孩》卻以極致的溫柔與現實的筆觸撼動觀眾心弦。自10月31日正式上映以來,短短首週末便突破200萬票房佳績,不僅在商業上締造耀眼成績,更以真誠細膩的情感表達贏得「年度最佳國片」的美譽。導演鄒時擎與奧斯卡名導Sean Baker聯手,透過一個看似平凡卻極具深意的家庭故事,折射出台灣社會的溫度與人心的複雜紋理,成功讓國片再度在國際間發光。
《左撇子女孩》的旅程從坎城影展開始便備受注目。首映當日,觀眾在片尾長時間鼓掌,成為當屆影展最動人的一幕。之後,該片陸續登上多倫多、釜山、倫敦與東京等國際影展,更於羅馬影展勇奪最大獎「最佳影片」,證明了台灣創作者在全球影壇的實力與深厚情感底蘊。
電影回到台灣後再度掀起熱潮,入圍第62屆金馬獎九項大獎:最佳劇情長片、最佳新導演、最佳原著劇本、兩項最佳女配角、最佳男配角、最佳新演員、最佳攝影與最佳剪輯。這份榮耀不僅屬於創作團隊,更屬於所有支持台灣電影的觀眾。導演鄒時擎笑言:「可以面對面回答觀眾的問題,是拍電影以來最開心的事。」她在映後活動中始終保持謙遜與熱情,細心傾聽每一位影迷的心得,讓現場氣氛充滿溫度。
入圍金馬最佳男配角的黃鐙輝也成為全場焦點。他化身劇中「叫賣哥強尼」重現經典橋段,風趣問觀眾:「要來一塊神奇海綿嗎?」現場歡笑不斷,讓電影的生命力延伸到銀幕之外。他表示:「這部片滿滿都是愛,充滿台灣味,希望全世界都能看見。」
在GD安可演唱會、白晝之夜與萬聖節活動齊聚的週末,《左撇子女孩》依然場場爆滿,映後QA幾乎全數滿場。演員林嫣感性分享:「看到觀眾進場支持我們,真的打從心底感動。」飾演姐妹之一的小8(張允曦)也笑談幕後趣事:「看著觀眾興奮地與我們互動真的很開心,不過那天因為經過大巨蛋,GD人潮太多塞車,只能在車上吃貝果果腹,算是又好笑又難忘的經驗。」
電影上映的同時,出版的《左撇子女孩:25年創作歷程.幕後製作.完全版劇本》也在博客來熱銷榜上名列前茅。首刷附贈的鄒時擎與Sean Baker親簽明信片更在開賣隔天即售罄,顯示觀眾對這部作品的熱愛遠超預期。
導演鄒時擎與演員黃鐙輝、張允曦、林嫣親自走訪戲院謝票,她感性地說:「每次看到觀眾流淚或微笑,我都更確信這部電影的存在意義。」而黃鐙輝則認為,《左撇子女孩》不只是電影,更像是一封寫給台灣社會的信——關於理解、接納與成長。
《左撇子女孩》靈感來自鄒時擎自身童年經驗。她記得小時候被要求「矯正」用左手寫字,直到長大才理解那份壓抑對自我認同造成的傷害。她坦言:「拍這部片是為了那個曾被迫隱藏的自己。」因此,電影中那位被斥為「魔鬼手」的小女孩,象徵著每一個曾被誤解、被迫改變的靈魂。
她說:「我希望觀眾看完後能擁抱自己的不同。左手不是錯,與眾不同本身就值得被珍惜。」這股溫柔而堅毅的創作信念,也讓《左撇子女孩》成為一部超越語言與文化的電影作品。
製作人Sean Baker雖不懂中文,卻以獨特的觀察力貢獻無可取代的剪輯觀點。鄒時擎透露:「他能從演員的眼神、肢體和節奏,精準挑出最動人的瞬間。」這種「第四人稱」視角,讓整部作品保有既真實又詩意的節奏。
片中由蔡淑臻飾演的單親母親淑芬,帶著兩個女兒在台北夜市擺攤討生活,細膩刻畫出女性在逆境中堅韌而柔軟的生命力。馬士媛與葉子綺分別飾演的姊妹,也在角色之間的對比中,展現家庭中愛與掙扎的多重層次。這樣的故事不僅屬於某一代人,更屬於整個社會對於「異質與包容」的重新思考。
電影最令人動容之處,在於它不追求煽情,而是以真實的生活肌理堆疊出情感。街邊的油煙、夜市的叫賣聲、母親的背影、孩子的淚光,都成為觀眾共同的記憶。從影像到配樂,從劇本到演出,《左撇子女孩》以極高完成度呈現「真實與詩意並存」的美學。
鄒時擎曾表示,她最希望觀眾感受到的,是一種「誠實」。誠實地面對自己、面對家庭、面對社會的不完美。這份誠實,是《左撇子女孩》之所以能跨越文化邊界、感動全球影展評審的關鍵。
電影最後,小女孩左手緩緩舉起的那一刻,象徵著自由與自我認同的解放。那並非一場戲劇性的勝利,而是每個人都能理解的勇氣瞬間。正如導演所說:「我們終於能讓那個被壓抑的左撇子女孩,堂堂正正走出來。」
《左撇子女孩》現正熱映中。更多放映場次與消息可至光年映畫官方Facebook與Instagram查詢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