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穿越種族與宗教的對立,《飆風男孩》在熱血車賽與歷史傳奇之間交織友情與和平的願景,啟發新世代重新定義勇氣與人性價值。
在一場命運交織的偶遇下,猶太少年大衛與阿拉伯少年伊布拉的生命被徹底改變。兩人原本在同一條蜿蜒的山路上反覆訓練,各自身為不同單車隊的領騎者,起初以競爭與敵意視彼此為對手。然而,在無數次你追我趕、齊頭並進的切磋下,他們意識到對方的存在正是推動自己不斷進步、超越極限的動力,也在不知不覺間建立起難以言喻的深厚情誼。
然而,這段難得的友誼並不被現實輕易接納。深陷在耶路撒冷這座充滿歷史與宗教矛盾的城市裡,大衛與伊布拉的身分與背景成為彼此不得來往的理由,國族認同與過去的創傷時時浮現,形成一道難以跨越的鴻溝。
就在困惑與壓力交織的時刻,大衛的祖父向他訴說了義大利傳奇自行車手吉諾·巴特利的事蹟。這位三度奪下義大利環賽冠軍、兩度問鼎環法賽事榮耀的車王,不僅是一名體育英雄,更是一位在二戰期間冒險救助猶太人的勇者。
在納粹監控下的歐洲,巴特利以職業訓練為掩護,騎著單車奔波於城市與村落之間,秘密運送偽造證件,協助無數猶太人逃離迫害。他選擇將道德與良知置於一切之上,不求名利,只因相信人性的光芒不應熄滅。這樣的勇氣,讓他在多年後被以色列猶太大屠殺紀念館尊稱為「國際義人」,成為和平與正義的永恆象徵。
被這段歷史所感動,大衛深受啟發,決定不再屈服於社會與種族的框架。他邀請伊布拉共同退出原本所屬的車隊,組成一支全新隊伍,象徵他們對友情、和平與團結的信念。他們渴望透過這場比賽,不只挑戰自我,也向世界宣告:「差異,從不是敵意的藉口;理解與合作,才是未來的方向。」
然而,這段旅程充滿荊棘。兩人不僅要面對技術上的突破,也須承受來自家庭、社區與傳統觀念的阻力。從誤解到和解,從對抗到信任,每一段歷程都讓他們更堅信:單車不只是運動,更是一種承載價值的載體。
[ux_gallery ids=”57721,57724,57722″ style=”none” lightbox_image_size=”original” col_spacing=”xsmall” columns=”3″ columns__sm=”3″ image_size=”original”]
由義大利與亞洲團隊共同製作的動畫長片《飆風男孩》,不僅在技術上精緻考究,涵蓋超過千個分鏡畫面,更在美術風格與情感描寫中展現動人力量。片中透過色彩區隔兩條時間線:一邊是1940年代佛羅倫斯與阿西西的懷舊色調,一邊是現代耶路撒冷的真實對比,使觀眾能明確感知歷史與當下的交錯影響。
導演Enrico Paolantonio表示,電影的主軸並非單純的運動競賽,而是透過兩位少年的眼睛,讓觀眾看見成見如何形塑人與人的關係,以及友誼如何推動破除成見的可能性。他說:「吉諾·巴特利的選擇來自一種信念──即使在最黑暗的時代,人性依然有光亮可尋。這正是我們希望傳遞給這個世代的訊息。」
當大衛與伊布拉踏上賽道的那一刻,不只是為了奪冠的榮耀,更是在對歷史的回應、對和平的實踐。這部電影以極具共鳴的敘事結構與真摯角色刻畫,將一段看似單純的少年友情,昇華為一場具有全球普世意義的價值辯證。
他們的選擇,就像吉諾·巴特利當年的那一騎,不只是為了眼前的終點線,而是為了未來每一個渴望理解與被理解的靈魂。這場超越仇恨與偏見的飆風之旅,邀請觀眾一起重新思考:「當世界將我們分裂,我們是否還能選擇一起前行?」
[ux_gallery ids=”57718,57719,57720″ style=”none” lightbox_image_size=”original” col_spacing=”xsmall” columns=”3″ columns__sm=”3″ image_size=”original”]
Source / 天馬行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