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走進「黑潮:賴純純回顧展」,探索賴純純從1980年代至今的藝術創作,呈現其獨特的生命觀與變化哲學。展覽中將展示繪畫、雕塑、空間裝置等多樣作品,帶領觀眾體驗藝術家的無限創意與深邃哲思。
賴純純的藝術創作一直以「存在與變化」為核心理念,詮釋著生命與自然的無限延續。她認為,「變化」即是「存在」的無窮循環,而生命的本質正是這一變化的無限流動。
「黑潮:賴純純回顧展」於3月1日開幕,並將持續至5月25日,展覽地點設於臺北市立美術館(北美館)二樓。這次回顧展展出了賴純純跨越數十年的創作成果,涵蓋了繪畫、雕塑、空間裝置等多媒材作品,並包括了大量的創作檔案與相關文件,讓觀眾得以全方位了解她的藝術歷程與理念。北美館代理館長劉得堅指出,賴純純的作品不僅是對光與色彩的詩意呈現,更透過每一件作品,傳達了生命變遷與尋求和諧的哲思。而展覽標題「黑潮」也呼應她對色彩與流動性的不斷探索,象徵著無止境的變化與生命力。
賴純純,1953年生於臺北,1975年大學畢業後創作《陽明黃昏》,並經由指導教授廖繼春的指導,理解到色彩可作為情感與表現的核心。隨後,她赴日進修,奠定了日後對空間藝術的基礎觀念。她在1980年代活躍於台灣的藝術舞台,並參與了多場重要的藝術競賽,獲得不少榮譽。1986年,她成立了「SOCA現代藝術工作室」,開創台灣「替代空間」的先河,對當時的藝術創作者有著深遠的影響。進入2000年代後,賴純純專注於公共藝術創作,並發起了「臺灣女性藝術協會」,更將創作的重心轉向臺東,都蘭地區,尋求與自然的更深層連結。
賴純純的早期作品,將油畫顏料延伸至畫布邊界,並結合拓印、木板等多種媒材,表現出她對色彩與形態的探索。隨著時間的推移,她開始運用透明材質來表現光線與空間的立體關係,並不斷突破二度空間的限制,探索三度空間的無窮可能。她的作品中,顏色與形狀的轉化,不僅是藝術形式上的變化,更蘊含著對生命存在與變化的深刻思考。
此次回顧展的展覽標題「黑潮」,既是賴純純的藝術風格象徵,也是她作品中核心特質的詮釋。展覽分為四個子題:「存在與變化」、「真空妙有」、「海洋與仙境」與「社會參與」,透過這些不同的脈絡,回顧她自1980年代至今的創作歷程。
「存在與變化」:這一子題展示了賴純純從1980年代開始的創作脈絡,特別是她的「存在與變化」系列。這一時期的作品深受林壽宇的啟發,探索空間與存在的關聯,並表現出「無去無來」等作品對時間與空間變化的反思。
「真空妙有」:此子題聚焦於賴純純1990年代初期的創作,這時期她的作品受到東方美學與自然素材的啟發,採取拼貼手法,並通過雕塑和行為藝術表達對佛教教義「色即是空,空即是色」的理解。
「海洋與仙境」:這一子題展現了賴純純於2000年後重拾色彩創作的心路歷程。尤其是她在都蘭的生活經歷,深深影響了她對自然與女性覺醒的關注。作品如「閃亮的愛」系列,將光線、色彩與水分融合,展現了自然力量的和諧與生命的鮮活。
「社會參與」:這一部分則回顧賴純純在公共藝術領域的探索,特別是她發起的「臺灣女性藝術協會」,以及SOCA工作室對當時台灣前衛藝術的影響。
本次展覽也展出了兩件賴純純的全新作品:《黑潮》與《黑潮流光:邊陲的無限可能》。這些作品進一步強調了藝術家對生命與自然變化的詮釋,並通過透明材質與光線的互動,探討了無限的流動與循環。
賴純純的藝術創作,從不設限,無論是從二度空間到三度空間的跨越,還是從視覺藝術到公共藝術的拓展,她的作品始終以生命與變化為核心,探索著藝術與社會、文化的無窮可能。
展覽期間將舉行多場漫遊活動,由策展人及藝評人帶領觀眾深度解讀賴純純的創作精髓。活動將分別於3月22日、4月19日、5月3日舉行,詳情可參見北美館官方網站(www.tfam.museum)或追蹤其臉書專頁(臺北市立美術館Taipei Fine Arts Museum)。
[ux_gallery ids=”54308,54316,54315,54313,54312,54311,54310,54309″ style=”none” lightbox_image_size=”original” type=”slider” col_spacing=”xsmall” slider_bullets=”true” image_size=”original”]
展期:2025/03/01-2025/05/25
地點:臺北市立美術館二樓2A&2B