以真實聾人演員打造的電影《看我今天怎麼說》,由黃修平導演耗時五年籌備,鍾雪瑩精湛演技奪金馬影后,4 月 30 日台灣上映,挑戰語言與認同的深層議題,引發跨界共鳴。
由導演黃修平執導的《看我今天怎麼說》,是一部打破語言限制的感人作品,講述三位年輕聾人如何在現實與自我認同中尋找出口。自香港上映以來票房破千萬港幣,更在第 61 屆金馬獎中讓鍾雪瑩奪得最佳女主角殊榮,演技獲一致肯定。本片即將於 4 月 30 日正式登上台灣大銀幕,並於首映前夕展開一連串觀眾見面活動,導演與主角皆親赴台灣,現場更設有手語翻譯服務,體現全方位共融精神。
多元語言的交會點:角色之間激盪出自我追尋的火花
電影核心圍繞三位性格迥異的年輕人:子信、素恩與 Alan。子信(游學修飾)自小生活在聾人家庭,慣用手語,展現自信獨立;素恩(鍾雪瑩飾)因植入人工耳蝸而長年努力融入聽人社會,但內心對手語文化產生動搖;Alan(吳祉昊飾)則在聽語與手語之間穿梭,主張與各種溝通方式共存,帶出理解彼此選擇的重要性。
鍾雪瑩坦言:相信自己,是一段曲折卻無可取代的旅程
現實中的鍾雪瑩與片中素恩有不少共通點。她坦承自己並非一開始就自信滿滿,而是在一次次的挫敗與思考後,才學會與自己和解。「身份認同這件事沒有標準答案,有些人幾週內找到,有些人可能要幾年,這部電影就是在說那個過程本身。」她更希望觀眾從電影中獲得一種「被理解」的溫柔力量。
吳祉昊以生命故事打動人心:交流不在語言,而在理解
自幼因基因突變失聰的吳祉昊,在片中展現堅韌且自然的演技,成功入圍金像獎最佳新演員。他回憶曾因聽力惡化感到恐慌,但透過手語與聾人朋友更頻繁的交流,他發現相較於強調「聽懂」,手語提供的是一種「真正的理解」。這樣的體會也深植於角色 Alan中,讓電影呈現出更細膩的心理轉折與文化共鳴。
黃修平導演的深耕與誠意:五年雕琢只為拍出屬於聾人自己的聲音
黃修平為打造貼近真實的敘事,親自訪談超過 50 位聾人及專業人士,最終啟用同樣數量的聾人演員參與演出。他強調:「每一種溝通方式都該被尊重,不論是口語、手語還是讀唇。」導演希望觀眾理解,多元的選擇正是社會應有的尊重與包容。
來自觀眾的真情回饋:一場電影帶來不同視角的省思
黃修平分享,有觀眾看完後動容表示:「這是我人生第一次真正看懂一部電影。」也有人因電影啟發開始理解與尊重身邊的聾人朋友。鍾雪瑩則回憶一位觀眾說:「我原本只是想知道你為什麼能拿金馬影后,結果看完才發現,原來我忽略了身邊很多人。」這些回饋正是創作團隊希望電影能產生的影響力。
戲外趣事延續感動:鍾雪瑩分享與劉冠廷的溫馨互動
鍾雪瑩在金像獎典禮上與演員劉冠廷相鄰而坐,笑說:「他好像蠻內向的,我卻一直跟他聊天,他可能覺得我很奇怪!」這段輕鬆分享,也再次展現她真誠直率的個人魅力,與片中角色的堅毅形成有趣對照。
不只是電影,更是一場集體反思的文化對話
《看我今天怎麼說》不僅是一部溫暖的青春片,更是一場語言、身份與社會文化的深層對話。從角色關係中看見選擇的掙扎與理解的可貴,從演員的真實人生延伸出更廣的社會關注。台灣觀眾將於 4 月 30 日起有機會在大銀幕上感受這場真摯且不造作的視聽體驗,推薦每個願意理解不同生命形態的你前往一探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