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在池上穀倉藝術館展出的《相遇.相知.相疼惜──吳清友先生紀念展》,以五大單元呈現吳清友先生一生的信念與情感,從藝術、閱讀到土地,交織出他對台灣的深情與哲思,展期至2026年4月5日,邀請觀眾尋回理解與溫柔的力量。
《相遇.相知.相疼惜──吳清友先生紀念展》由台灣好基金會主辦,即日起於池上穀倉藝術館展出,透過藝術作品與生活片段,重現這位誠品書店創辦人以閱讀為志業、以文化為信仰的一生。這不僅是對一位企業家的追思,更是一場關於理念、土地與人文情感的深刻對話。
1989年,吳清友創立誠品書店,以「人文、藝術、創意、生活」為核心,開啟了台灣乃至華人世界的文化新頁。對他而言,誠品不只是書店,更是一種心靈棲所,一座以閱讀為橋樑的精神共同體。八年後的今天,當他離開人世的時間已悄然跨過一個輪迴,這場紀念展再度邀請觀眾回望他的信念,從藝術與人文的角度感受那份不滅的溫度。
開幕典禮上,台灣好基金會董事長柯文昌、和碩科技董事長童子賢、誠品董事長吳旻潔、國立臺灣美術館館長陳貺怡、宏碁創辦人施振榮以及文化部文化資源司陳修程等人共同出席,展期將持續至2026年4月5日,象徵這份人文精神的光芒將在春天再度綻放。
策展以「愛與仁慈」為首章,匯集49件吳清友生前鍾愛的藝術作品。每一幅畫作、每一件雕塑,都像是他內心的注解。這些作品並非單純的收藏,而是他與藝術家們長年交流、彼此啟發的結晶。從中可以看見他對人性柔軟面的體察,以及他對生命苦樂的深度理解。這些作品見證了他如何將慈悲與美感融入生活,讓藝術不再只是觀賞,而是一種日常實踐。
柯文昌回憶道,當年他與吳清友研讀佛法時,曾討論「四聖諦」所言的「苦」。吳清友卻微笑著回應:「若以愛與溫暖面對,苦就能轉化。」這樣的心念成為他面對世事的基礎,也成就了誠品那種「不只是買書的地方」的文化氣息。此次展覽,正是將那份以愛解苦的信仰,以視覺藝術的形式重現,讓觀眾於作品間重新體悟他的人生哲理。
「台灣不能只有半導體,還要有人文與書店。」這句來自童子賢的感言,點出了吳清友與他那一代人對台灣文化的共同信念。童子賢回憶在台北工專時期,幾位學機械、電子的青年總覺得科技之外還應有心靈的出口。誠品的誕生,正是這個理想的具體化。那盞在敦南誠品亮起的閱讀之燈,如今延伸至信義、松菸,甚至走出國界至日本與香港,成為無數人記憶裡不可取代的風景。
展覽的第二單元「生命的哲思」延續這股精神軸線。吳清友不僅關心書與人,更深思生命的意義。他將閱讀視為一種心靈鍛鍊,把藝術視作一場靜觀的修行。展間以光影與聲音交錯的空間設計,重現他書房中的氛圍,觀者可在書櫃間看到他生前珍愛與推薦的書籍,感受他以文字陪伴世界的溫柔心意。
誠品董事長吳旻潔指出,展名「相遇.相知.相疼惜」源自吳清友的筆記,象徵他對人際關係的深刻體悟。人生中有無數相遇,但能走到相知,甚至相疼惜,實屬難得。這場展覽既是對他的懷念,也是對誠品精神的再詮釋。她說:「吳先生一直希望讓讀者感受到被款待的心意,在AI時代,我們更要讓這份被疼惜的感受延續下去。」
展覽同時也呈現了吳清友對台灣藝術史的貢獻。國美館館長陳貺怡特別指出,1989年他創立誠品書店的同時,也創立誠品畫廊,成為台灣最早期的專業畫廊之一。2009年,誠品畫廊更成為首家進入Art Basel的台灣畫廊,象徵台灣當代藝術走向國際的重要里程碑。這些歷史足跡說明,他不僅是文化實踐者,更是推動台灣藝術發展的先行者。
池上穀倉藝術館的展場選址,蘊藏著吳清友對土地的情感。他曾多次表示,城市的進步不應遠離鄉村,而應讓文化能量流向土地,滋養人心。展覽的最後章節「風景鄉情」,正以此為核心,重現他對台灣自然與人文的深厚關懷。
展出的作品包含他所珍視的山水畫與攝影創作,每一幀都蘊藏著他凝視台灣風景時的寧靜心境。對他而言,藝術與土地並非分離的兩端,而是彼此滋養的循環。這份思維也反映在他創辦誠品書店時的理念——讓文化不只存在於都市中心,而能在每個角落開花。
本展特別打造的「誠品書香角落」以書架環繞的形式呈現,觀眾可靜坐閱讀,也可聆聽錄製的吳清友訪談節錄。他曾說:「閱讀不是逃避現實,而是找到面對現實的勇氣。」在這個角落裡,時間似乎緩慢流動,觀眾能重新感受那份誠品精神所代表的溫柔力量——讓知識成為愛的語言。
台灣好基金會策展團隊指出,展覽以「理解與溫柔」為核心,期望觀眾在離開展場後,仍能帶著這份溫度回到生活中。策展團隊也特別感謝池上地區居民的協助,讓展覽與當地環境共融,形成一場文化與自然對話的實踐。
當黃昏的光線透過穀倉木窗灑落在地面,展場顯得格外靜謐。每個人都能在這樣的時刻找到屬於自己的共鳴,也許是一幅畫、一段文字,或是一盞書店的燈火。正如展名所言,「相遇、相知、相疼惜」不只是回顧,更是一種持續的修行,一種在時間流動中不斷更新的愛。